资讯

PRADA基金会于米兰呈现展览《循环之美》

编辑:angela 来源:freestyle潮流播报 2022-11-22

2022年11月17日至2023年2月27日,Prada基金会在米兰会址呈现由Salvatore Settis联手Anna Anguissola和Denise La Monica策划的展览《循...


2022年11月17日至2023年2月27日,Prada基金会在米兰会址呈现由Salvatore Settis联手Anna Anguissola和Denise La Monica策划的展览《循环之美》(Recycling Beauty)。《循环之美》展览由Rem Koolhaas/OMA设计,聚焦中世纪至巴洛克时期希腊及罗马文物在后文物语境中的重新利用,可谓一项史无前例的研究。
 
 
该展览是Prada基金会自2015年以来展开的广泛研究的成果。当年,基金会在米兰和威尼斯会址同步推出《连续的经典》(Serial Classic)和《移动的经典》(Portable Classic)展览。两场展览皆由Salvatore Settis策划(米兰展览与Anna Anguissola合作,威尼斯展览则与Davide Gasparotto合作),皆由Rem Koolhaas/OMA设计。此项研究的基本前提是,经典不止是过往遗产,更是具有现代及未来影响力的重要元素。艺术中的连续性、重新利用和循环再生等主题与现代主义概念密切相关,亦印证着某些经典价值观、范畴与模式的非凡持久性。在Settis看来,通过创新的诠释方法与实验性的展览形式,古代遗产,尤其是古希腊与古罗马遗产,已然成为“一把开启现代世界文化多样性之门的钥匙”。
 
 
尽管古代材料的重新利用具有文化相关性和广泛传播力,但对其深入研究却方才兴起。过去数年,人们密切关注这一现象的本质:经重新利用的古代元素和后文物语境之间形成视觉与概念化互动,它们从中脱离其自身起源。而《循环之美》则让人们注意到,古物超越葬身废墟和通过重新利用而焕活价值之间界限的那一时刻。因此,每一件循环回收的物品皆转化其崭新语境,并进而被这一语境再次转化,这与相互合法化和意义归因的互文机制相契合。探索艺术品意义的流变性,即随时间推移其用途、接受度和涵义的转变,意味着审视艺术过程的不稳定性和变革本质。
 
 
正如Salvatore Settis所说:“重新利用牵涉不同时空的共存,其中历史距离、叙事与情感的共时性不断交错。古罗马大理石与重新利用它们之人属于同一文化视域,因而挪用它们也无可厚非。但时间的维度避开了日历顺序:它不甚稳定,能够被操纵和扭曲。为何要从遗迹中重拾浮雕、花瓶、柱顶?为何要将它们置于全新语境?近几十年来探索的答案存在三个互补方向:对古物的重新利用具有纪念(追忆过往)、筑基(立足现代)或预测(展望未来)价值。在无史料记载的情况下,通常难以断定诸多意图中哪种占优,很有可能它们同时存在。德国历史学家Reinhart Koselleck主张,重新利用行为的核心和动力往往或者始终是‘将过往嵌入未来’,去预见或决定其发展。全新语境吸纳其所重新利用之物,但它必须(并且希望)使之具有辨识度,即使(确切地说,正是因为)它占有了它。”
 
 
展览设计由Rem Koolhaas/OMA及Giulio Margheri构思,选址Prada基金会平台(Podium)和池(Cisterna)空间,于此剖析、探索与幻想历史。平台置景设计邀访客以不同速度与展品展开互动。亚克力低层基座布局将展品融为一体,而小隔间式结构辅以办公椅,切换更近距离的视角。移步池中,从开阔露台至既有房间内的局限空间,访客透过不同角度渐次观察展品。部分设计来自Prada基金会以往举办的展览——亚克力底座于2015年首次现身《连续的经典》展览,为《循环之美》主题增添空间维度。
 
 
展览装置旨在彰示展品的巨大艺术和历史价值,同时展示它们如何经历自身意义的变迁与进化。展览设计强调残存碎片、重新利用与深度诠释的重要性,从装置层面将过往视作不断演变的不稳定现象。多层次场域展示五十余件极具代表性的艺术品,分别来自国际和意大利公共收藏馆与博物馆,包括巴黎卢浮宫(Musée du Louvre)、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Kunsthistorisches Museum)、哥本哈根新嘉士伯艺术博物馆(Ny Carlsberg Glyptotek)、罗马卡皮托利内博物馆(Musei Capitolini)、梵蒂冈博物馆(Musei Vaticani)、罗马波各赛美术馆(Galleria Borghese)、佛罗伦萨乌菲兹美术馆(Gallerie degli Uffizi),以及那不勒斯国家考古博物馆(Museo Archeologico Nazionale)。
 
 
在西罗马帝国覆灭后的数代时间中,罗马的大型遗址垮塌,但其遗迹为保存和复兴古物潜在价值及象征意义提供了大量素材。池中的两个房间用于展示古罗马晚期最重要的雕塑作品之一——公元4世纪的巨型君士坦丁雕像。两块巨型大理石身体部位——左手及左脚,通常陈列于罗马康塞巴托里宫殿美术馆(Palazzo dei Conservatori)庭院——将置于全尺寸复刻巨像旁边。这种前所未有的艺术创作是对早期的崇拜雕像(或如朱庇特雕像)进行的一次重制。该项目由卡皮托利欧文化遗产总监(Capitoline Superintendent of Cultural Heritage)Claudio Parisi Presicce提供科学指导,是卡皮托利内博物馆、Prada基金会和Factum基金会合作的成果。展览结束后,巨像将在卡皮托利内博物馆展出。
 
 
另一组展品反映古物如何转化为装饰元素,虽其物理完整性与原始场景遭受破坏,却矛盾地确保了其存续,比如公元4世纪饰以阿喀琉斯生活场景浮雕图案的大理石桌面,以及自公元13世纪至1743年天坛圣母堂(Santa Maria in Aracoeli)读经台上的哥斯马特式装饰品;另有被加埃塔大教堂(Gaeta Cathedral)用作洗礼盆的公元前1世纪雅典雕刻家Salpion创作的酒神节大理石双耳喷口杯。
 
 
某些展品探讨了古物重新利用的功能、政治或宗教理由,尽管这些古物的原始意义鲜为人知。例如,公元前4世纪希腊时代的雕塑群《袭马的狮子》(A Lion Attacking a Horse),它在中世纪被安置于卡皮托利欧山,寓意良好的市政府。另一范例是,人们重新利用装饰着神话场景的古墓碑,除在普遍层面上印证伟大帝国的消亡或异教的溃败外,无人能够深层次“解读”这些神话场景。这其中包括一个来自公元2世纪科托纳的酒神节石棺,它于1247年被重新用作受祝福的Guido Vagnottelli的墓冢;另有一只公元前2世纪的伊特鲁里亚骨灰坛,它于12世纪在皮斯托亚被回收利用,用以存放Saint Felix的遗骸,尽管其庆祝奥林匹亚起源神话的象征意义未能获得认可。
 
曾在公元1世纪罗马Casa Santacroce外墙立面展示的葬礼浮雕阐释了重新利用的古代文物在语义学上的不稳定性,更确切地说是其意义的不断变化。15世纪新增的铭文将死者形象刻画为荣耀、爱与真理。将此浮雕融入新语境,不仅意在向罗马艺术致敬,最重要的是将古代意象转变为现代道德行为模式。15世纪,有人效仿此举,在福利尼奥特林奇宫(Palazzo Trinci)的外墙立面上用大理石雕刻了七个古代男性头像,喻示人类的七个时代。
 
《循环之美》展览中展出的其他作品涉及古代文物的再发现或重生,这些文物曾是被遗忘的废墟或是被忽视的过往元素的一部分,后成为著名藏品,从而启动了消散和集中的双生过程。展品公元前450-430年的《运动员葬礼石碑》上镌刻运动员及其仆人的形象。该石碑从古希腊来到古罗马,成为收藏家的藏品,后于16世纪初再次出现在一位红衣主教的收藏中,但在1701年被切成两段并销声匿迹,直至1957年在梵蒂冈博物馆重新组合。《拉文纳宝座》(Thrones of Ravenna)的十三件雕塑碎片有着更为复杂的历史,与古物收藏的诞生息息相关。它们是可追溯到公元1世纪中叶的二十四块雕刻石板的全部残余,这些石板描绘了即将参加宴会的二十四神的空宝座:这个起源于遥远美索不达米亚的主题后来被基督教和佛教造像所采用。12世纪初,部分浮雕开始在意大利小城镇(比耶拉、特雷维索、福利尼奥)流传,后来才辗转至威尼斯、佛罗伦萨、罗马、米兰、枫丹白露和巴黎等重要艺术之都。《循环之美》展览将首次集齐所有现存浮雕面向公众展示,展品或为原作,或为因少数无法移动的情况而复刻的铸造品。
 
另一组展品探讨的是现代艺术品被误认为古物时,不同时空之间的冲撞。一件经典展品是15世纪中叶Donatello为那不勒斯新堡(Castel Nuovo)的拱门创作的壮观马头雕像,直到20多年前还被认为是古希腊与古罗马时代的作品。后来针对《循环之美》展览展开的深入研究表明,这一“巴黎风”雕像应是16世纪的作品,据信创作于罗马时代,曾矗立在米兰大教堂(Milan Cathedral)的塔尖。
 
在大量古希腊与古罗马艺术被毁灭和逐渐湮没的漫长历程中,只有那些被认为极富价值的作品才会保存下来。此次展览展出了教皇Sixtus IV于1471年捐赠给罗马市的公元1世纪的《卡米卢斯铜像》(Camillus),以及一对巴洛克风格的作品《The Borghese Moor》和《吉普赛女郎》(Gypsy Girl)——均是法国雕塑家Nicolas Cordier在罗马将古物碎片与自身构思相结合创作而成。这两尊雕像由红衣主教Scipione Borghese从17世纪初开始收藏,《The Borghese Moor》现藏于巴黎卢浮宫,《吉普赛女郎》现藏于罗马波各赛美术馆。
其他展品皆堪称经受住时间考验的真正瑰宝,如自古流传至今的公元前2世纪至1世纪最大硬石浮雕《法尔内塞杯》(Farnese Cup)。这件希腊风格的文物,无论材料、工艺还是尺寸皆超凡脱俗,流传于宫廷之间:从埃及到罗马和拜占廷,再到波斯,最终回到西方,穿梭于中世纪和现代最重要的古物收藏馆,其中包括腓特烈二世和洛伦佐•德•美第奇(Lorenzo the Magnificent)的馆藏。
 
《循环之美》展览期间,Prada基金会将出版插图丰富的画册,涵盖一篇视觉性文章、十六篇评论性文章、四篇深入研究以及一系列展品的详细资料。立足不同的历史、艺术和哲学视角分析艺术与建筑中的重新利用主题,旨在概述一段历史,感知这些创作实践与当今思维及实验之间的连续性或一致性。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 携手防范性骚扰,即刻加入巴

    携手防范性骚扰,即刻加入巴

  • PRADA基金会于米兰呈现展览《循

    PRADA基金会于米兰呈现展览《循

  • 最新调查显示三分之二的中国

    最新调查显示三分之二的中国

  • 重磅:Light Mark发布全球培育钻

    重磅:Light Mark发布全球培育钻